一、資產管理行業相關定義
資產管理是指資產的委托人將其資產托付給受托人(資產管理人),由受托人按照與委托人簽訂的合同,以約定的方式、條件對被委托的資產進行運作與管理。其中,資產管理人主要包括銀行、信托、證券、期貨、基金、保險等金融公司,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的管理服務。委托人資產主要包括動產、不動產、股權以及其他的資產。
依據募集方式的不同,資產管理主要分為三類:定向資管、集合資管和專項資管。
定向資管:受托的資產管理公司與某單一客戶簽訂定向資產管理合同,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進行投資。定向投資的特點是需要在資產管理合同中約定具體的投資方向,按照約定方向進行投資。
集合資管:投資者集合一部分客戶的資產,對該資產進行統一管理。集合資管是資產管理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主要將集合的資產投資于業績優秀、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
專項資管:投資機構針對客戶的特殊要求和資產的具體情況,設定特定的投資目標,為客戶提供特定的資產管理服務,專項資管要求證券公司應當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經常與客戶溝通。
類別 | 客戶數量 | 認購起點(人民幣) | 規模要求 |
定向資管 | 單一客戶 | 100萬元 | 100萬元起,一般不低于300萬元 |
集合資管 | 多個客戶 | 限定性集合資管:5萬元非限定性集合資管:10萬元 | 不低于1億元 |
專項資管 | 多個客戶 | 單個客戶不低于100萬元,客戶人數在200人以下。但單筆委托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客戶,人數不受限制 | 3000萬元-50億元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二、資產管理行業所屬的生命周期
資管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期限結構日趨多樣,機構體系更加完善,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投資者實現更穩定的財產性收入。銀保監會持續推動同類資管產品統一監管標準,先后發布10多項制度辦法,建立健全產品發行、銷售管理、投資運作、風險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制度規則。持續加強日常監管、強化對機構、業務和產品風險防控,有效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積極探索運用監管科技,不斷提高監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因此,資管行業正處于成長期。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三、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怎樣配置資產、管理財富的問題迎面而來。未來5年我國資產管理機構的競爭態勢將有所改變,銀行仍為中堅力量。得益于直接融資的提速,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將較快增長,而依賴于通道業務的資管機構則面臨轉型。
截至2021年底,中國各類資管機構(包括銀行理財、信托、保險、券商資管、公募基金以及基金子公司在內)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約67.87萬億元,資產管理產品的數量達到16.80萬只。
資料來源:中基協
資料來源:中基協
從資管類別上來看,被動管理型和除非標固收外的另類投資整體發展較快,如指數型基金、私募證券基金、私募股權基金。而在主動管理型中,股票類產品發展仍然較快,跨境類產品也有較大潛力。
四、資產管理行業市場規模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趨勢研究與未來投資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資產管理行業市場規模受到經濟、股市、貨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隨著一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將資金投向金融市場。資產管理行業的市場規模也隨之增加。而當一國經濟惡化,出現危機,市場上的投資標的價格也可能出現下跌,資產管理行業也會受到影響。
從近年來資產管理行業市場規模看,2017市場規模約為1952.26億元,到2018年我國股市出現熊市,上證指數跌至2440點,導致我國大部分基金產品都出現虧損。資產管理的市場規模出現下降。到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沖擊,股市出現黑天鵝事件,上證指數跌至2646點。之后為了應對疫情的危機,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股市迎來大漲,我國資產管理資金規模持續擴大。2020-2021年間,我國資產管理市場規模創下新高。
截至2021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市場規模達2500.29億元,創近五年來新高。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五、資產管理行業需求情況
近幾年來資產管理產品數量和規模都不斷增長,背后的原因是更多的投資者了解到了資管產品投資越來越透明、風險分散、緊跟市場、費用低廉的優點,樹立了投資理念,更加青睞投資于資管產品。截至2021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管理資金總規模達143.69億元。
數據來源:中基協,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六、資產管理行業細分市場
1、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Private Fund)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體募集的資金。與之對應的公募基金(Public Fund)是向社會大眾公開募集的資金。人們平常所說的基金主要是共同基金,即證券投資基金。
廣義的私募基金除指證券投資基金外,還包括私募股權基金。在中國金融市場中常說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對于受中國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人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而言,是一種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其方式基本有兩種,一是基于簽訂委托投資合同的契約型集合投資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資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資基金。
近年來,我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1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為2.46萬家,管理基金數量12.41萬只,總規模達到19.76萬億元,一年增長了3.79萬億;其中2021年增長最迅猛的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增加了2.36萬億,達6.12萬億元,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則突破了10萬億元。另外,上海地區私募規模依舊位列全國第一,首次突破5萬億元。
數據來源:中基協,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從各類型私募基金存續規模的情況來看,2021年規模增長最迅猛的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共增加了2.36萬億元,到12月末規模升至6.12萬億元,漲幅達到63%。
其次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021年規模增長了1.05萬億元,到年底存續規模為10.51萬億元,突破了10萬億元。
還有創業投資基金,規模增加了6697.86億元,2021年底規模為2.27萬億元。另外,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的規模也從9.96億元增至46.48億元,增長了36.52億元。
但是,其他私募投資基金規模繼續壓降,2021年減少了2942.25億元,到年底為8525.10億元。
從私募基金投資的資產類別來看,既包括了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退出期的各類企業,涉及天使投資、創業投資、Pre-IPO、上市公司再融資和境內外的并購重組,又包括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期貨市場、商品市場、境外市場、新三板市場和區域股權投資中心等各類市場,涵蓋了境內外的各類企業和主要金融市場。與其他類型的資產管理機構因涉及向公眾募集資金而受到較多限制不同,私募基金不涉及公眾利益,投資人是通過私募方式獲得的合格投資者,因此,所受限制最少,可投資的資產類別最為廣泛,運用的投資策略也最為多樣化。
引入各類機構投資人的資金,特別是長期資金。私募基金行業應該積極吸引包括銀行、保險、養老金、企業年金、教育基金、慈善基金、家族信托、遺產信托、上市公司、基金中的基金、國家產業基金和政府引導基金等在內的各類機構投資人的資金,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尤其是長期資金,這將有利于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實現跨越經濟周期的長期投資和獲得投資回報,從而更好地幫助中國實體經濟順利實現轉型升級。
最近幾年,雖然全球經濟不景氣,特別是歐美洲國家經濟低迷,造成全球私募基金市場需求增長緩慢,甚至有些國家還出現負增長現象,但在中國,私募基金市場需求增長還是處于樂觀狀態。中國地區股權投資機構數量已經高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
2、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金融學詞匯,與“私募基金”相對。指面向社會不特定投資者公開發行受益憑證的基金。在我國采取契約型的組織形式。受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有信息披露、利潤分配、運行限制等行業規范方面的制約。
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 of Fund)是指以公開方式向社會公眾投資者募集資金并以證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募基金是以大眾傳播手段招募,發起人集合公眾資金設立投資基金,進行證券投資。這些基金在法律的嚴格監管下,有著信息披露,利潤分配,運行限制等行業規范。
在A股注冊制改革加速、“房住不炒”政策基調下,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性與日攀升,居民財富配置正從房地產轉向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以普惠性為特色的公募基金,近幾年顯著承接居民財富,成為實體經濟的資金“穩定器”。
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總規模繼2020年后再創新高。根據數據,截至2021年末,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總計9288只產品,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5.5萬億元,基金數量在過去五年翻了一番,資產管理規模增幅已超過120%。
數據來源:中基協,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各類型公募基金在資產管理規模、數量、份額等方面均出現顯著增長。從資產管理規模來看,貨幣型基金占比最高,為37.04%;債券型和混合型基金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股票型基金占比10.9%位居第四;后面依次為FOF基金、QDII基金、另類投資基金、REITs等基金類型。
數據來源:中基協,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018年資管新規的發布以來,重塑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生態和價值觀,極大影響了公募基金行業規模的波動。由于剛性兌付已成歷史,銀行理財資金開始外溢到以凈值型產品為代表的公募基金。受益于新媒體傳播的便利性,長期持有、享受復利等理念走入投資者群體,逐漸改變著投資者“炒基金”的短為。
目前,中國居民財富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以房地產、銀行存款以及保本類理財產品的資金配置結構略顯單一。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下,與房地產相關的非標類理財、信托產品收益率顯著下滑,資金流出后的資產管理規模快速萎縮。
資本市場改革增強了科創企業、優質中小企業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提高了上市公司質量;隨著A股加大注冊制試點,大量專精特新類公司登陸資本市場。長遠來看,居民財富轉向權益類資產將成為大方向,有普惠色彩的公募基金是居民參與權益投資的最佳途徑。
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當前公募基金已經成為居民財富穩健增長必不可缺的投資工具,在資管新規完成整改的開局之年,公募基金將專注發展主動管理優勢,迎合監管動態及投資者需求,繼續探索業務創新的新方向,走好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WWTQ)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