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護工行業發展概況
(一)護工定義:我國目前較為模糊,以醫院護工為主
目前,我國對于護工的概念定義較為模糊。通常來講,狹義上護工行業的工作范圍主要是在醫院協助病人家屬對病人進行日常護理,包括協助病人用餐、排泄、沐浴、床單的清潔等。而廣義上來看,護工工作不止局限于醫院范圍,家庭場景中的病人、老人護理工作也包含于護工概念之中。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護工行業現狀深度分析與未來投資預測報告(2022-2029年)》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改革與發展,社會對于精細化護理的需求不斷增加,護工隊伍也在日益壯大。伴隨中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市場對養老護理需求越來越大,市場也逐步積聚。
(二)護工發展簡述:我國目前發展不規范,行業需求未來向養老護工傾斜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外部分國家護工行業便逐漸萌芽并迅速發展。由于受到完備的立法與制度的保護,許多國家在護工聘用、職業準入、資格授予、服務規范等方面都具有較為科學與先進的經驗。
日本實施介護保險制度,老人在享受介護服務時,只需繳納護理費用的10% ,其余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護理保險共同承擔。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的實施不僅緩解了公民照護壓力,而且催生出了大量的介護人員,帶動了就業。
美國的老年護理實行的是商業保險制,保險內容包括醫療性護理服務和生活性護理服務。保險公司根據投保人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保險范圍等情況確定費用支付金額。護工的護理費用一般由保險公司以現金的形式給付,縮短了中間流程,規范了支付方式。
澳大利亞的護理費用為政府財政撥款。澳大利亞政府老年健康部、退伍軍人事務部負責老年護理費用的預測、籌資、實施、監督管理等,保證所有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同樣內容同等水準的照護服務。
而目前在我國,護工尚不屬于正規職業范疇,是介于家政保姆與醫院護士之間的臨時輔助性勤務人員。我國護工費用尚未納入醫保體系,多由患者個人承擔。雖然有部分地區如湖南省,對于“失獨”老人的護工費用給予一定的保障和補貼,但是所能覆蓋的范圍有限,大部分患者的護工費用均由本人承擔。在護理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的今天,護理費用占據整體醫療費用的很大部分。許多長期臥病在床的病人,其聘請護工的費用成為最大的支出之一。許多家庭因不能支付正規護工的高額護理費用而選擇由家屬輪流看護或者在社會上聘用價格較低的“黑護工”來替代。長此以往,不僅增加了家庭的負擔,而且也增加了護理事故發生的風險,不利于病人的康復。
國內外護工費用支付體系
國家 | 支付方式 |
日本 | 以政府承擔為主,個體支付為輔 |
美國 | 以個人購買商業保險為主 |
澳大利亞 | 政府財政支付 |
中國 | 患者個人承擔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未來,隨著我國人口方面老齡化趨勢的加重以及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消費、養老觀念的轉變,我國未來護工需求將逐漸從醫院護理端向養老護理端進行轉移,養老端的護工需求將成為我國護工需求的主要來源。因此對于我國老年(60周歲以上)人口數量趨勢的判斷對于得出護工需求高峰期具有重要意義。
二、我國老年人口發展趨勢
(一)我國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深,總人口增速減緩
近年來,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當前,我國人口現狀呈現出老齡化趨勢下的三個特征:
第一,總人口增速進一步減緩。2020年我國總人口為14.12億人,2010-2020年間總人口增長了5.38%,低于2000-2010年(5.84%),明顯低于1982-1990年(12.45%)和1990-2000年(11.66%)。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第二,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1964年后,我國15-64歲年齡段(此年齡段一般被視為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持續攀升,自1964年的55.75%升至2010年的74.53%,大量勞動力資源帶來的“人口紅利”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支撐。然而,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不但首次下降,而且降幅較大(-5.98%),無疑將對未來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第三,老齡人口占比顯著提升。從前幾次普查結果來看,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雖然持續提升,但每十年間增幅一般不超過兩個百分點。但據本次普查,65歲以上人口占比不僅首次突破10%(達到13.5%),而且增幅高達4.63個百分點,顯示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老齡人口數量:即將進入加速階段,預計2035及2055年迎來兩次峰值
通過對于我國建國以來歷年出生人口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可以清晰看到我國出生人口總量曾經歷1960-1970年和1980-1999年兩次小高潮,而再結合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到2023、2040年將是我國新增老年人口的釋放拐點,而這兩次釋放拐點帶來的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峰值將出現在2035年、2055年附近,屆時我國老年人口將分別達到4.1億與4.5億左右。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三)養老產業消費態度:“80、90后”登上養老消費舞臺
通常來講,養老市場的消費行為主要由老年群體及其子女完成。則與上述2023年、204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釋放拐點相對應的是我國“60后”、“80后”以及“90后”人群。
目前來看,2023年開始步入老年階段的“60后”具有較高儲蓄能力,同時作為“60后”子女的“80、90后”人群的人均收入與消費能力均進入快速提升階段,同時領先的消費觀念對于養老服務的接受程度與要求將越來越高。同時“80、90后”人群也將在2040年之后步入老年生活,成為我國下一次老年人口增長期的“主力”。因此,這兩部分人群將形成養老市場中的新消費力量。
而通過更為具體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可以看到調查樣本中20歲以下認為家中老人需要護工陪伴的人僅有1.54%,20歲-30歲認為家中老人需要護工陪伴的人有9.23%,30歲-40歲認為家中老人需要護工陪伴的人有62.15%,40歲-50歲認為家中老人需要護工陪伴的人有27.08%,50歲以上認為家中老人需要護工陪伴的人有14.37%。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上述調查問卷中的“30歲-40歲”人群剛好對應了“80、90”人群,可見該部分人群對養老的不同認知和消費觀,將為市場來帶超預期的消費能力。未來理財意識、互聯網思維、高性價消費形態將進一步撬動養老市場。因此,“80、90后” 消費能力將超市場預期,成為養老消費新生態的撬動者。
三、我國護工需求預測
(一)養老端:失能老人帶來巨量需求
1、失能老人數量
目前對于中國失能老人的數量缺乏官方統計數據,而坊間流傳較廣的數據為4400萬左右,但通過對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聯合發布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數據查閱,可以得到“以Barthel指數來衡量,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于ADL重度失能,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的結論。因此以該調研數據結論為基礎,可以大致估算出我國近年來失能老人數量,并對未來失能老人數量進行預測。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養老護工需求數量
按國際慣例,每3位失能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則可以進一推算出未來失能老人對于護工的需求數量,可以看到我國失能老人對于護工的需求峰值將在2035、2055年附近達到峰值,峰值區間為1600-1800萬人。具體如下: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二)醫院端:住院人數提供需求增量
1、住院人數
從醫院護理端來看,護工行業的需求量與住院人數息息相關。根據國家衛健委近年來發布的《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可以對我國日均住院進行簡易估算,得到結論為我國2016-2019年日均住院人數已經達到600萬人次以上,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日均住院人數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536萬人次左右。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醫院護工需求數量
目前對于存在醫院護工需求的患者比例尚未有一個明確的數據顯示,保守估計可達10%左右,則可以進一步得出我國目前日均醫院護工需求人數已經達到50萬以上,而未來隨著住院人數的增長以及醫院護工需求比例的提升,預計我國醫院護工需求人數將進一步增長。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三)殘疾人護理端:殘疾人護理潛在空間巨大
由于60周歲以上殘疾人已經計入前文養老端護工需求之中,因此本節僅討論60周歲以下殘疾人護工需求情況。據中國殘聯推算目前中國殘疾人數量達到8500萬人,而根據往年中國殘聯公布的殘疾人年齡占比及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預計目前60周歲以下殘疾人數量占比約45%,具體數量為3825萬人。而根據往年重度殘疾人占比估算,可以得知目前我國60周歲以下重度殘疾人數量約為1147.5萬人。若按照與失能老人一樣密度的護工需求計算,則我國60周歲以下殘疾人護工需求數量約為382.5萬人。而對于未來60周歲以下殘疾人護工需求可以進行如下預測: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四)整體需求:即將進入需求加速階段
綜合醫院護工、養老護工以及殘疾人護工的需求推測,我國護工需求預計將分別在2035年、2055年附近出現兩次高峰期,峰值區間能夠達到2100-2300萬人次。而目前我國獲取專業養老護理從業資格人員僅有30萬名,意味著養老照護行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但同時也意味著這一行業將迎來更快速、更專業、更精細化的發展。(wqf)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