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字政府的概念,目前學界、政府、企業不同的觀點認為,數字政府是對電子政務的延伸和重塑,指政府應用數字技術履行職能而展現的一種政府運行模式。
業內專家對數字政府建設定義為以整體政府為核心目標,以業務數據化、業務化為著力點,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數據驅動重塑政務信息化管理架構,業務架構和組織架構,形成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創新的現代化的治理模式。同時數字政府也也賦予了新的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協同化。協同化主要強調組織互聯互通,業務協同方面能實現一個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系統、跨業務的高效協同管理和服務。
第二個特征是云端化。云平臺是政府數字化的最基本技術要求,政務上云是促成各地各部門由分散建設向集群還有集約式規劃與建設的演化過程,是政府整體轉型的必要條件。
第三個特征是智能化。智能化治理是政府應對社會治理多元參與、治理環境越發復雜、治理內容多樣化趨勢的關鍵手段。
第四個特征是數據化,數據化也是現階段數字政府建設的重點,是建立在政務數據整合共享基礎上的數字化的轉型。
第五個特征是動態化,動態化指的就是說數字政府它是在數據驅動下動態發展不斷演進的過程。
一、數字政府行業發展狀況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布的《中國數字政府市場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2-2029年)》顯示,我國的數字政府發展可以分為4個階段:信息化階段、網絡化階段、數字化階段、智慧化階段。目前我國數字政府建設正在經歷從電子政府到數字政府的轉型與升級,這是一個持續、長期的系統工程,全面實現數字政府智慧化還需要5-10年時間。作為行業從業者,要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數字政府建設中,不斷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府各領域的創新實踐。
政策是政務信息化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深化簡政放權、落實“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之舉。“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政務信息化體系建設,先后出臺包括《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內的系列重磅文件,直接推動了行業發展。
政府管理理念的轉變是推動政務信息化發展的內在動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都明確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放管服”改革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當“社會是不是需要、人民是不是滿意”成為評價政府工作的標準,政府職能亦由以行政管理為先向平衡行政管理與公共服務過渡。
從政府組織結構的層面來看,服務型政府實現了職能交叉部門的合并,使得信息橫向、縱向的流通更加高效。2018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對現在的機構設置進行調整改革。改革后,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八個,副部級機構減少七個,并開始進行新機構設置和對原有機構合并整合。國家機構改革政策推動下,政務信息化建設加快向“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的方向升級,需求進一步釋放,利好電子政務行業發展。
管理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區別 |
||
項目 |
管理型政府 |
服務型政府 |
行政理念 |
政府本位 |
公民本位 |
組織結構 |
垂直金字塔 |
扁平化網絡型 |
數據共享 |
低度信息公開 |
高度信息公開 |
業務協同 |
各自為政、信息孤島 |
多部門間跨域合作 |
需求響應 |
敏感度低、響應滯后 |
敏感度高、響應迅速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二、數字政府行業市場規模
我國數字政府的建設有著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在需求方的刺激下有了迅速的增長,截止2021年,數字政府市場規模達到4733億元。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我國數字政府行業能夠實現快速增加,主要源于近年來政府在數字政府建設上的投入。從數字政府建設情況來看,2017年,政府頒布《“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電子政務升級成為工作推進的重點,逐步打破產業壁壘,統籌推進業務協同,推進數字經濟。
2018年2月,中央網信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等有關部門聯合成立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
以建設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目標。2018年6月,國辦印發《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推行網上審批和服務,加快實現一網通辦、異地可辦,使更多事項不見面辦理,確需到現場辦的要“一窗受理、限時辦結”、“最多跑一次”。持續開展“減證便民”改革行動,不能讓繁瑣證明來回折騰企業和群眾。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服務績效由企業和群眾來評判。推進“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監管,推行信用監管和“互聯網+監管”改革,優化環保、消防、稅務、市場監管等執法方式,對違法者依法嚴懲、對守法者無事不擾。
截至2019年11月我國已有10個省級地方政府出臺并公開數字政府規劃計劃;全國政府網站數量集約至2019年12月初的1.45萬家;多地統籌建成全省政務服務App;交通部、生態環境部、廣東、山東等部門、地方推進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促進治理能力提升。我國數字政府建設進入全面提升階段。
到2021年12月,我國共有政府網站14566個,主要包括政府門戶網站和部門網站。其中,中國政府網1個,國務院部門及其內設、垂直管理機構共有政府網站890個;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共有政府網站13675個,分布在我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截至2021年12月,國務院部門及其內設、垂直管理機構共有政府網站890個,占總體政府網站的6.1%;市級及以下行政單位共有政府網站12015個,占比為82.5%。
三、數字政府行業需求情況
1、需求規模
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投資主要可分為硬件投資、網絡設備投資、軟件投資以及服務費支出等四項。隨著我國電子政務發展逐步向第三階段過渡,大規模的硬件投入需求將逐步降低,軟件及服務的需求比例將逐漸加大。上述趨勢將為擁有自主核心軟件產品以及具備提供專業化IT服務能力的綜合性服務提供商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
數據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需求特點
單從目標特征而不是手段特征去看,“現代化”是數字政府區別于傳統政府的核心特征,數字政府需求特征的核心具體表現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1)便捷性
體現在社會與民生服務辦事效率更快、提交資料更少,也體現在政府管理與治理更加移動化、掌上化。
(2)智慧性
體現在社會與民生服務更懂需求、更懂個性,也體現在政府治理更加精準、政府決策更加科學。
(3)開放性
體現在社會與人民群眾獲得服務更普惠、獲取信息更多元、參與治理更深入,也體現在政府權力運行更加陽光、接受監督更加透明。
(4)整體性
體現在社會與民生服務由碎片化提供轉變為一體化提供、有需求找部門轉變為有需求找政府,也體現在政府內部機制改革、流程打通、一體協同。
(5)主動性
體現在社會與民生服務的主動推送、自動告知,也體現在政府管理與治理的主動預警、自動告警、提前防范。
(6)安全性
體現在社會與民生服務獲取的途徑與內容絕對安全可靠,也體現在政府對所有資源和信息的有效保密與防控。
四、數字政府行業細分市場
1、計算機硬件
計算機硬件是數字政府的基礎細分領域,是數字政府運行的基礎,2021年,數字政府行業的計算機硬件市場規模約為1420億元。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2、網絡設備
網絡設備也是數字政府的另一個基礎領域,保證了政府對外和對內的信息公開和信息溝通,2021年,數字政府行業的網絡設備市場規模約為568億元。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3、軟件
軟件是數字政府的運行展示平臺,也是計算機運行必不可少的環節,數字政府對于軟件的采購需求也是持續存在的,且國產化替代下,國產軟件也是受益的,2021年,數字政府行業的軟件市場規模約為1136億元。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4、系統集成服務
隨著數字政府發展的持續深化和細化發展,系統化的集成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綜合性的IT服務成為數字政府領域未來競爭的制高點,是數字政府發展最快的領域,2021年數字政府行業的系統集成服務市場規模約為1609億元。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五、數字政府行業競爭情況
數字政府產業鏈中的核心角色為各類建設運營方,大型項目由總集成商來負責整體的咨詢規劃、實施建設等工作,在分得最大收益的同時需要為項目交付全權兜底。
目前,主要有IT基礎設施廠商、電信運營商、公有云IaaS廠商和系統集成商四類廠商參與政務云總集成商的競爭。總集成商以整體解決方案切入市場,在承接項目后自身會提供底層基礎設施(及平臺支撐層)的建設,而將其他非優勢的服務內容進行分包,交由自己的生態伙伴或政府客戶指定的服務商來完成。四大類廠商優勢各異,布局思路也有所不同。公有云IaaS廠商以IaaS服務為核心優勢,阿里云、騰訊云等依靠其流量優勢,傾向于從應用出發向下適配基礎設施資源,并以平臺方式輸出;IT基礎設施廠商如浪潮云、華為云等基于硬件設備優勢,優先建設基礎設施,進而向上搭建應用服務;電信運營商因其國有資本背景備受政府客戶信賴,整合和運營能力突出;系統集成商多以咨詢規劃作為牽引,從平臺建設和解決方案切入數字政府產業。針對同類產品和服務,四大類廠商之間存在競爭,但在優勢互補的領域中合作也非常頻繁。
依據2021年重點企業的數字政府業務收入進行劃分,我國數字政府行業企業可劃分為三個競爭梯隊。2021年,處于第一梯隊的有浪潮、太極股份、中科曙光、南威軟件等;處于第二梯隊的有數字政通、萬達信息、博思軟件、東華軟件等;數字政府業務營業收入在5億元以下的處于第三梯隊。
資料來源:上市公司財報,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具體來看,根據公開信息顯示,當前我國數字政府行業,以新華三、浪潮和太極為代表的軟件服務企業,和以華為、阿里、騰訊和運營商為代表的硬件設備企業占據著較高的市場份額,占比如下: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務數據,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目前,國內數字政府行業整體的市場集中度較高,2021年,CR3為60.7 %,CR5為87.8%;結合美國貝恩對市場結構進行的分類分析,目前數字政府屬于寡占型市場格局。由于數字政府服務于政府機構,具有行業獨特的要求,對新進入者構成了一定的技術壁壘。另外,項目經驗也是進入數字政府行業最大的壁壘之一,在擁有了行業知識和技術積累后,大量的項目經驗是數字政府企業不斷鞏固自身行業地位的條件。數字政府行業中的領先企業能夠快速理解需求,并完成需求分析、設計、實施、測試、上線和后期維護的信息化全生命周期,進而在行業中持續積累客戶資源。
2021年數字政府市場集中度情況
集中度類型 |
市場集中度指標值(%) |
CR4 |
60.7 |
CR8 |
87.8 |
資料來源:觀研天下數據中心整理
六、數字政府行業發展趨勢
從數字政府的演化過程以及我國數字政府相關政策梳理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數字政府正處于單向應用階段向協同共享階段乃至深化應用階段過渡的過程。
基于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目標,以及當下數字政務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建設現狀,可以推測數字政務下階段發展主要有集約化、協同共享、政務大數據、精準管理和政務監督 5 個新趨勢。
1、集約化
通過系統集約化建設可以打破政府系統橫縱向尤其是橫向的交流壁壘,為政務信息的協同共享打下堅實的技術和平臺基礎。為了從全局上和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的政務信息化建設的?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煙囪林立、信息孤島?的問題,國務院特公布《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等文件,深入貫徹?五個統一的總體原則,有效推進政務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切實避免各自為政、自成體系、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等問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打通政府系統垂直與縱向的互通互聯,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
2、協同共享
政務信息的協同共享有利于打破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有利于各部門進行更好的決策以及國務院進行更好的頂層設計,提高政務效率和政府服務水平。
2016 年以來,國務院頒布《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從頂層設計層面強調各級、各部門政務信息之間的協同共享。提出要及時、準確、全面編制政務信息目錄資源、對政務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共享、將可共享應共享的政務信息上傳到政務系統上各方下載等要求,切實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協同共享。
3、政務大數據
利用政務大數據可以讓政府的治理與決策更加精細化、科學化,可以促進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的全面提升,可以引發民生大數據開發應用的新高潮。
政務大數據指政府所擁有和管理的數據,具體包含了自然信息、城市建設、城市健康管理統計監察和服務與民生消費類數據。從廣義來看,政務大數據還是政府工作開展產生、采集以及因管理服務需求而采集的外部大數據,為政府自有和面向政府的大數據。政務大數據在國內外都有很多的應用案例和實踐,但因為目前政務數據的采集和開放、跨領域應用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政務大數據的應用還只是起步階段。
4、精準管理
在大數據背景下,服務型政府可以根據居民具體情況提供精準服務、精準管理。例如可以根據用戶畫像和政務服務應用的屬性特征,系統自動感知當前用戶需要的、正在辦的、已辦理的所有事項與服務,進行主動精準推薦;根據之前搜集到的企業數據、法人數據、個人數據,可以給每一個用戶建立用戶畫像,相當于給每一個用戶打上標記,這些數據將為未來做主動感知和主動推送服務提供參考。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使精準管理成為可能,精準管理使數字政府向服務型政府更進一步。
2004 年首次提出了服務型政府的概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強調:增強政府服務職能,首要的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職能從?全能型?轉向?服務型?,政府決策建設突出規范化,增強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
5、政府監管
通過大數據政府可以實現對內部、對市場的有效監管,同時政務大數據公開可以方便人民對政府自身進行有效監督。
例如,政府監管市場往往由于信息不完備,存在一些困難,利用大數據可很好提高政府監管能力。在北京,企業與監管部門合作,利用互聯網和金融行業數據搜尋非法集資、違法違規交易線索。上海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歸集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監管、執法、審批、資質等 1200 多個信息事項、3 億多條數據,供部門監管和信息主體查詢。(WWTQ)

【版權提示】觀研報告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提供版權疑問、身份證明、版權證明、聯系方式等發郵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